近日,国产首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摇振胸辊在淄博朗达复合材料的车间内下线交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该核心部件应用于造纸母机生产线,不仅能大幅提高制纸的质量,更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益。
朗达复合材料的碳纤维产品总能让人惊艳
不光在造纸领域,在塑料薄膜领域,朗达的碳纤维轴辊(进口+朗达)的能占到80%以上;纺机领域的无纺机械,朗达的碳纤维辊轴占到99%以上;在印刷领域,国产碳纤维只有朗达一家……
作为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淄博朗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达复合新材),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卓越的研发能力、优良的产品品质,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成长为工业版图上的一颗新星。
赛道
选一条怎样的发展赛道,折射着一家企业的远见、技术和实力。
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哪?如果市场大,资本就会进来;如果技术门槛小,到处是红海。
在朗达复合新材董事长刘鹏看来,民营企业应选择一条能可持续发展,且有技术壁垒的发展之路。而且产品不能单一,一旦单一,如遇市场起伏,企业生存压力将会陡增。因此企业对内要标准化,对外要多元化、多条腿走路。
知情人士介绍,造纸、纺织、薄膜、印刷等领域的工业母机须依赖进口,这些生产线的工业母机不但昂贵,以造纸母机为例,一条生产线有的高达120亿元,而一旦这些工业母机出现问题,中国企业不能拆解,须工业母机的技术专家指导解决,“耽误时间不说,更是受制于人”。
朗达复合材料生产线一角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原创、创造,解决这些领域出现的卡脖子现象。”刘鹏表示,最终朗达决定选择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通过技术研发生产高性能碳纤维芯材、管材部件、轴辊部件、伸缩杆、汽车改装部件等,为先进制造业赋能发力。
突破
造纸、薄膜、印刷等领域的工业母机被国外垄断的困境中,如何寻得突破的空间和契机?
在长期探索中,朗达复合材料找到了一条颇具中国智慧且对企业研发极为自信的路径——以物易物——拿来坏的,交出好的,由此谋得进入工业母机装备链条中一环。
没有图纸、没有参数,面对坏掉的轴辊,生产出一条功能一样且应用在价值不菲的生产线上,其难度系数有多高可想而知。
刘鹏和他的工程师们一个个零件逐一研究,了解它们的位置、工作环境,分析它们的作用功能,承担的责任指标,做完基础研究后,再做模具,样品出来后从测试到试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很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直至完美融入工业母机中的日常生产。
朗达复合材料生产线一角
作为配套产品,应用在纺机上的朗达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碳纤维产品,受到了院士的高度肯定,“非常有意义,在纺织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形势下,这些新产品将为纺机装备技术提升的有力支撑”。应用在纺机上的朗达复合材料的碳纤维产品,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的高度肯定。
朗达的厉害之处,坐得冷板凳,历经10年时间,在造纸、薄膜、印刷、纺机(无纺)等领域逐个去摸索、研究、突破,正是在这样长期的“研发-样品-测试-试用-调整-使用”中,朗达复合材料归纳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设计方案与标准,研发出各种高性能碳纤维部件,其稳定的性能深得客户认可与青睐,“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与欧洲产品比肩的”。